工业氨水属于腐蚀性危险化学品(UN 编号 2672),运输需严格遵循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》,原则是 “防挥发、防泄漏、防腐蚀、防反应”,具体注意事项覆盖运输前、运输中、运输后全流程:
一、运输前:资质与装载准备
1. 资质与车辆要求
运输主体:需选用具备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资质的企业,车辆需取得《道路运输证》(标注 “腐蚀性物品运输”),并配备危险品运输标志灯、标志牌。
人员要求:驾驶员和押运员必须持有《危险化学品从业资格证》,熟悉氨水特性、应急处理方法,押运员需全程随车。
车辆配置:耐酸碱罐车(玻璃钢 / 304 不锈钢罐体,带防泄漏阀门、紧急切断装置),配备灭火器、堵漏工具、吸附棉、稀硼酸 / 盐酸(中和用)、洗眼器等应急物资。
2. 容器与装载检查
罐体 / 包装检查:提前检测罐体壁厚、密封件(阀门、法兰)是否老化渗漏,塑料桶包装需无破损、鼓包;罐体需标注 “腐蚀性液体”“有毒气体” 警示标识,清晰注明氨水浓度、生产厂家、应急电话。
装载量控制:罐体 / 包装装载量≤90%,预留氨气挥发的膨胀空间,严禁超装;装载后密封罐口,加装防溢漏挡板,固定罐体防止运输中移位。
混运禁忌:严禁与酸类(盐酸、硫酸)、强氧化剂(高锰酸钾、次氯酸钠)、卤素(氯气、溴)、易燃品(汽油、酒精)混装混运,车厢内不同品类危化品间距≥1.5m。
二、运输中:过程管控
1. 路线与时间规划
路线:避开居民区、学校、医院、水源地等敏感区域,优先选择危险品运输路线;禁止驶入隧道、高架限行段(无危险品通行许可时)。
时间:夏季优先选择早晚低温时段运输(避免正午高温加速氨气挥发),冬季注意罐体防冻(氨水冰点约 - 35℃,但低温易导致阀门结霜卡涩,可适度伴热但严禁明火加热)。
2. 行车与环境管控
行车规范:平稳驾驶,避免急刹车、急转弯、剧烈颠簸(防止罐体破损泄漏);车速不得超过限速标志要求,高速行驶时与前车保持≥50m 安全距离。
温度控制:罐体加装遮阳罩,避免阳光直射;若运输途中环境温度>30℃,可通过罐体喷淋降温(清水喷淋,避免直喷阀门接口)。
全程监管:押运员每 2 小时巡检一次罐体,检查阀门、密封处是否泄漏,闻是否有氨气刺鼻味;禁止在运输途中装卸、随意停车(只有可在指定危险品停车区休息),停车时远离火源、热源、加油站。
三、运输后:卸货与交接
1. 卸货区要求
卸货地点需通风良好,远离明火、操作火源,配备洗眼器、紧急喷淋装置;卸货前确认接收方有耐酸碱储罐、防泄漏设施,且操作人员已做好防护。
卸货操作:缓慢开启阀门,控制卸料速度(避免流速过快导致氨气大量挥发);卸料时押运员全程监护,禁止无关人员靠近卸货区。
2. 残留与台账管理
残留处理:卸货后罐体残留的少量氨水需收集至容器(按危废处理),严禁随意排放至下水道、土壤;罐体内部用清水冲洗后,冲洗液集中处理,不得直接排放。
台账记录:完整记录运输时间、路线、装载量、卸货量、交接人、罐体检查情况,留存至少 1 年备查。
四、运输应急处置
泄漏处理:若发生泄漏,立即将车辆停靠至空旷通风的上风向区域,设置警戒区(半径≥15m);少量泄漏用吸附棉 / 沙土覆盖吸附,大量泄漏用防爆泵转移至备用储罐,并用雾状水喷淋驱散氨气(避免用水直接冲击泄漏源),同时联系当地应急部门。
人员接触:若押运 / 驾驶人员接触氨水,立即按 “皮肤用清水冲 15 分钟、眼睛冲 15 分钟、吸入转移至新鲜空气” 的流程处理,严重时送医。